揭开赛博朋克科幻文化的面纱

 科幻文化     |      余泽梅

西方思想史历来有对“人”进行终极追问的传统,要达到此目标,反观自身是必然的选择,由此出现人文学科中的“身体转向”。对身体问题的深入研究实际上有利于对人本身、对生活世界、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把握。身体进入西方思想与学术界的研究视野,可以说是西方思想界对自身学术传统和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自尼采、福柯以来,人文社会学科开始从不同视角集中关注身体的文化问题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身体论域,正如阿雷恩·鲍尔德温(Elaine Baldwin)所言,“身体文化研究有巨大的空间。身体很可能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真正处于文化研究的‘内部’”,构成本领域中的“身体转向”。

文化的变更和社会的发展总是受到人类想象力的推动。西方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乌托邦冲动,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和探索,视新兴的技术为人类“进步”的工具,这在传统科幻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科幻表面上着眼于描述未来,实际上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那么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语境下,我们身体的未来究竟如何?科幻能否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中是否可以窥见社会变革带来的身体及观念的变化?

科幻小说的发展一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科幻作家对科技发展及其影响是非常敏感的,凭着这种敏感,他可以透过繁复的生活表象,察觉到当时还不成熟的某种技术对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科幻作家格雷格·贝尔(Greg Bear)就曾经说过:“最近几年,我们的科技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已经在文化上取得极大的成功,甚至成为一种艺术……如果不让我成为科幻作家,我会开枪杀了我自己的。”科幻作家的这种敏感性产生了很多经典的科幻概念,如机器人、宇宙飞船、自动化控制等,这些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东西,反过来又激励着人们把它们变为现实。

20 世纪 60 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日益成熟,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得到迅猛发展,科幻作家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一开始就注意到这一发展趋势,并率先把自己的思考变成小说展示给大众。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新兴的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到计算机及其延伸物——计算机网络上,并结合生物、化学、医学等,创作出了大量风格独特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在未来的发展(如虚拟技术),这就是赛博朋克(Cyberpunk)科幻,其标志是1984 年加拿大籍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出版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这部小说罕见地同时获得三大科幻奖,即星云奖、菲利普·迪克奖和雨果奖,迅速受到大众和学术界的关注,成为赛博朋克运动的奠基之作,并被列入后现代主义小说之列。科幻界的“赛博朋克运动”由此开始,还演化成具有特定人群的赛博朋克亚文化,其影响延伸至整个社会,这是此前各种科幻流派所没有的现象。

科幻关注科技进步,技术进步给人类身体带来的变化也一直是科幻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上的科幻都有关于身体的作品,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身体越来越在科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变化反映了世界的变化:身体的脆弱性越来越明显,身体成为一个紧张的竞技场,充满各种文化焦虑,包括人们对技术的渗透性产生的焦虑。新兴的控制论逐渐侵蚀着自由的人类主体的领域,“将人建构成信息处理系统,其疆界为信息流所界定,让身体的疆界成为一个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科幻注意到了这种发展趋势,却没能给予其足够的关注,所以当时的电影满是异形昆虫以及掠夺人体的外星人,并不太关切人自己的身体现实。到 20 世纪 80 年代,身体在科幻中,尤其是在赛博朋克中受到极大的关注,这不仅和当时的技术发展有关,也和当时社会文化中的身体转向密切相关。这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技术开始彻底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观念。科技不仅存在于人的周围,还进入人的身体,甚至侵入人的大脑与思维,模糊了身体的统一性和自足性,形成新的后人类话语,挑战着传统的人文主义对人的界定和理解,继而挑战建立在这种人文主义基础上的文化机制。赛博朋克正是以科学幻想的方式对这一现象的直接反映和回应,是身体主题很明显的科幻文类。

可以说,赛博朋克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科幻创作与当代“身体转向”相汇聚的地方,见证了 20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文化变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认为,科幻小说标志着一种新的历史意识的出现,构成了一种新的表达机制,“它拾起那些至今尚听不到的震动和颤音,让一些事情来讲述我们的现实,而这已是旧的文学形式几乎不再能记录的了”。斯蒂芬·康纳(Stephen Connor)也指出,“就后现代主义写作和关于后现代写作的著述而言,20世纪80年代最显著的进展之一是科幻小说地位的提高,其中尤以赛博朋克小说为甚”。赛博朋克中“黑巧克力般的欢愉反映了里根、撒切尔的 80 年代里的焦虑与兴奋”。詹姆逊在 1984 年就敏锐地洞察到了正在形成中的后现代文化的特点,包括:①新的无深度感;②历史性的消解;③全新的情感基调;④上述特点悉数嵌入全新的构成世界经济体制的技术中;⑤日常经验中的后现代突变。这些特征都出现在赛博朋克中,所以詹姆逊极为推崇赛博朋克,其《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一书的出版,使后现代主义成为批判理论的焦点并被迅速用于科幻研究中,对赛博朋克进入后现代主义研究的视野功不可没。在该书的第一个注释里,詹姆逊说“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赛博朋克是晚期资本主义自身(如果说不是后现代主义的话)最高的文学表达”,很遗憾自己的新书中没有专辟一节讨论赛博朋克。确实,詹姆逊讨论后现代空间中的虚拟空间时,赛博朋克无疑是最好的佐证了。

科幻其实不仅仅只是一种大众读物,还是一种对社会的审视和批判,以独特的幻想形式展开思索。赛博朋克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消费社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出现的文类,描绘 20 世纪最后 20 年数码化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表现在小说中就是“高科技,低生活”(“high-tech, low life”)的状态,是对当代科技、文化现象的想象性延伸,让我们反思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高科技和消费社会。赛博朋克集中体现了技术对人身体甚至思维的介入,其中的身体意象既超越了当下的现实,又跟当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对赛博朋克小说进行研究,对于我们反观当代社会的身体现实及当今的身体研究都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余泽梅,女,文学博士。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研究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项、市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参编著作3部,主译或参译著作6部,发表论文20余篇。

赛博朋克科幻文化研究

余泽梅 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03-065167-9

责任编辑:常春娥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20世纪80年代的赛博朋克科幻小说,立足后现代主义语境,尝试从后人类主体的可能、自我的多元化、政治的微观化等方面探究赛博朋克科幻及文化表征的后现代主义特质。本书认为后现代科技对人身体的介入导致社会生活中后人类主义话语的出现,传统的主体观、自我观和政治观面临挑战并将发生变革。小说中对未来模棱两可的态度,希望、迷茫、焦虑与冷漠交织的困境,正是那个时代人心目中混融、分裂而对话的后现代图景,科技已经、正在也即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本书可供从事科幻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者以及对此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


    上一篇:硬科技与软文化打造中国科幻大片

    下一篇:多丽丝·莱辛与西方科幻文化


      相关推荐